##HIDEME##

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

[轉貼新聞] 未來成就不取決於智商高低

這記者寫的有點沒邏輯,但我想重點是:
沒有任何一個量表可以預測一個人的未來的發展,你必須從多方面了解。
智商、思路類型、思考模式、動機來源、生長背景...甚至體內賀爾蒙的分泌狀況
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,而且沒有任何一項衡量方式需要被否定:因為人就是這麼複雜



對應到我們生長的環境,台灣培育人才的制度是善待「擅於考試者」,
他們在成長階段可以享受到所有的特權和福利,但社會現實對這些人的需要卻是有限
「高學歷、低成就」是我國中老師臭屁自嘲的笑話,沒想到竟一語成讖變成普遍現象
左一就是很古錐的澳洲小廚神Lucy

假設政府是一個製造人才的工廠,「擅於考試者」這項產品就是「供過於求」了
連帶的問題就是造成「知識」的價格下跌,知識工作者越來越窮,以前會打字就很屌了
現在寫企劃書還得用上Photoshop咧,不過這是另一個話題了


我每天晚上在看澳洲小廚神時,都會感嘆,我也想生一個跟Lucy一樣可愛的煮飯給我吃
在台灣和他們同年的小朋友大概都是在補習班度過的吧
當他們在求學階段拼命填充自己,卻發現社會給他的回饋有限時
想要重新開創人生,卻發現僅有的學習熱忱和求知慾早就被爸媽消磨殆盡了

這是一個國家級的人才流失煩惱,挽長一個人也很難暢通的了
所以還是把時間放在暢通各位的困擾好了(ㄎㄎㄎ)
--
【大紀元2011年05月01日訊】(大紀元記者沙莉編譯報導)一系列的實驗顯示,智商測試成績主要能顯示測試者做測試的動機,而不是預測測試人未來生活的成果。
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家安吉拉‧李‧達克沃思(Angela Lee Duckworth)領導的一項國家科學院的研究認為,「 20世紀的最重要的社會科學調查結果之一是,智商(I.Q.)分數能夠預測廣泛的生活成果,包括學業成績、教育年數、身體健康情況、壽命、工作績效。」
研究者說,他們也早就知道,I.Q.測試的目的是「評估個人在智力測試中的表現」,而不是用來直接測量智力。換言之,他們揭示了個人是否善於進行智商測試,不同的測試者可能會關心也可能不會關心這點。
達克沃思說:「我們假定,個別人進行低風險的IQ測試動機的差異,其實遠遠大於目前社會科學文獻中的假設。」
因此,他們決定對I.Q.測試進行試驗。
在這項研究中,研究人員首先查看了2008個男孩的測試結果,一些男孩因得到高分會獲得金錢獎勵,另一些則沒有。
研究人員說:「如同預測,我們觀察到獎勵大小和分數之間存在一個系統的劑量—反應關係。」換言之,獎金越高,男孩們就突然變得越聰明。
但 I.Q.試驗能否預測未來生活中的成功?研究人員試圖讓訓練有素的觀察員評估男孩們的測試動機,他們使用15分鐘的視頻錄像,檢查251名男孩完成智力測驗的動機。

研究人員發現,「智商分數能夠預測生活的成果,包括學術表現、犯罪行為、就業、成年初期的教育年數。但是調整了考試動機的影響後,測試結果對生活成果預測效度顯著減少,特別是對非學術性結果的預測。」研究人員發現,善於接受學校考試的孩子往往留在學校。但這可能並不意味著他們善於做自己的工作,當然智力因素也起作用。 

美東時間: 2011-05-01 03:26:40 AM 【萬年曆】
本文網址: 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11/5/1/n3244388.htm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