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#HIDEME##

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

管理專欄:職場42面相(序)


職場,不只是戰場,一不小心就成了修羅場。

「怎麼有人這樣子做事的?」
「他是不是看我不爽?為何總是找我麻煩?」
「那個主管只會動嘴,指示的都不切實際!」
「那個新來的有沒有腦筋啊?這麼顯而易見的判斷都不會下!」

很耳熟是不是?有時當我們經過茶水間時,一不注意就會聽到這樣的竊竊私語;當自己是旁觀者時,不由得搖搖頭,覺得做人不該說長道短,但自己有時在酒酣耳熱之際,不小心也會吐了「真言」。

一提及此,人們總是會禁不住埋怨:做人真難:迎合了同事,得罪了老闆;配合了老闆,惹怒了同事;「喬」好了職場,卻又冷落了家人。別看這幾字輕描淡寫,若有經驗的人,便知這是多麼大的煎熬。

其實何止是做人難,根本的問題是,大部分的人連「自己」是何誰都很難理解,更枉論把人做好了。看到此時,你或許要抗議,你和你的身體也相處幾十年了,哪有不懂自己之理?

其實光是搞懂自己,已經成為一門學問。管理大師彼得‧杜拉克曾花不少篇幅論述「自我管理」的重要性。他認為在未來的社會中,人的壽命可能比自己的公司還要長,很少有人能一個工作做一輩子,為了能夠適應世界的各種變化,人應該要花時間探討、並且釐清三個問題:我的長處、我做事的方法、我的價值,否則未來很難成為一個有效能的工作者。

麻煩的是,我們光是弄懂關於自己的三個問題,恐怕就要花上數十載,而多數人一輩子恐怕只待過一個身體,除非你有靈魂出竅的本事,或是他心通的佛法功能,否則焉能同理他人?

更糟糕的不只於此。你以為你至少只需要弄懂「一個人」,也就是所謂的「你自己」,便能離「成功」不遠、或是成為杜拉克所說的「高效能」工作者。

事實上,人是非常複雜的,要解釋一個人的行為,必須從他的「意識層」和「潛意識層」去分析。每個人體內都有一個「陌生的自己」,等著你去摸清,這可不是精神疾病還是科幻小說,而是國外不少心理學家(如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海德特、提摩西等人)都提出過的類似觀點:他們都認為,人的自我是由可控制的「意識」(就是在專心看我文章的那個『你』),還有不可控制的「自動化思緒」,或者也可以叫它為「潛意識」。

「潛意識」早期被拿來解釋很多精神疾病,或者是和電影、小說裡面的洗腦、催眠連結在一起,所以有點被污名化了。事實上,你無時無刻都在和你的潛意識並存,而且放心的將你的身體交給潛意識去運作。

例如,你早上開車時,是否經常腦袋專注的思考待會上班要做的事情(要開會了,老闆要罵人了),但手腳卻完全不需意念指揮,就自動開到上班地點?有時你事情想完了,才忽然驚覺「唉呀,我剛才怎麼開來這裡的?」或是,今天明明不用去公司,卻還是依照平常的習慣開上了高速公路?這都是你的潛意識在幫你分憂解勞。

或者是,你有時很厲害的完成了一些工作,但卻毫無頭緒是怎麼完成,通常也是潛意識參半運作的結果。我認識一個總是吹噓自己很會倒車的朋友。有一天,我請他解釋一下到底有什麼訣竅。他原本興致勃勃,說要把我教會,結果一開始解釋,反而卻不會倒車了,直嚷嚷著:「都是你害的!你一問,害我不會倒車了啦!」

為什麼會如此?這就是因為你的意識突然介入潛意識運作,有點像是你的老闆忽然盯著你做事,你反而有了「雜念」、原本會做的也不順手了。

而且最糟糕的是,你的意識突然介入之後,你希望潛意識聽你的話乖乖回去工作,也是辦不到的。

我們總是喜歡在課堂上做一個實驗,要大家30秒之內不要去想「紅色的大象」,結果實驗下來,能成功控制潛意識的人往往不到1%,而且這些成功者也不是靠意志力控制,往往是靠「有技巧的分心」才能辦到(例如,有些注意力強的人,可以藉著一直想藍色熊貓來熬過這30秒)。

更麻煩的是,潛意識和意識一樣複雜,而且更難以察覺。要完全瞭解一個人的潛意識特質(或者說是潛能),必須了解它的思路(處理事情的流程)、自我認知(認為自己是誰)以及動機(潛意識行動的趨力)。

接下來的專欄中,我們會從思路開始,介紹常見的42種「潛意識思路」特質,如果它曾經出現在您的身上,那麼您必須學會如何管理它;如果它曾經出現在您的上司、部屬、同事,甚至家人身上,那麼你更要學會如何好好對待,以免產生不要的摩擦。一旦精通這42種特質的對待方法,我相信,您的生活與職場會更加輕鬆愉快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