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#HIDEME##

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

職場42面相#6:人中學,師如友


「老師!老師!」
「有什麼事情嗎?」
「您剛才講的好有道理喔,我還有好多問題想問。」
「謝謝,不過我要去趕車了。」
「那那我可以在臉書上加你當好友嗎?」

覺得自己有些課程學習起來趣味盎然,有些缺絲毫提不起勁嗎?當然每個人的學習風格都有所不同,不過我們這次要介紹的這型人,學習成敗與否其實與「老師」和「同學」息息相關。

很多人覺得學習是要「獨立自主」的,但偏偏世界上有一群人(而且還不少)他們需要的是「集體學習」:有人可以討論、可以請教,學習的就特別快。

我曾經替一家企業的新人進行「邏輯寫作」的訓練,然後刻意將教材用各種不同方式呈現,包含詳細的書面描述、口頭演講、簡潔的投影片與圖表等等。

你會發現,每個人「理解」的時間點都不同。有些人是上課前看了講義,就能夠順利的完成作業;有些人是聽了上課的投影片,就可以正確回答問題。其中就有一群人,則是要等到「討論」的時間,才搞懂整堂課在上什麼。

並非他們資質較差,而是他們的學習風格就是這麼與眾不同。除了有好同學相伴,能增加學習的動力外,他們如果對教師有好感,學習也會特別起勁。

這一型人,如果能和教師成為好朋友,有課堂之外的互動,他們對課程也會特別投入。這在年輕學子身上有時特別明顯,例如成績突然退步,或是突然不想學習某項東西,有時仔細調查,都會發現與「老師」或多或少有些關係,例如,喜歡的老師突然不教了、或是被喜歡的老師責備等等。

除了與人共學之外,「教人」也是讓他們融會貫通的一個重要過程。有些人認為教學只是一個工作,很難產生熱情,但對這群人來說,教學可說是一舉數得。

首先,教學會替學習帶來更深刻的印象,如果只是單純記憶或背誦,這些吸收進來的資訊通常不會深深刻畫在他們腦中,他們也很難對學習產生熱情,甚至會產生厭煩或排斥的反應。

但如果有「教人」的必要,他們就會多花一些時間思考「怎麼讓聽的人理解」,「聽的人會有什麼樣的反應」,也會從受教者對他們的「感謝」獲得更多的活力與動力,進入「快樂學習」的正向循環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