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#HIDEME##

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

職場42面相#10 凡事簡化 瑣事勿近


「這邊的市場一直推展不開,你有什麼想法?」
「唉呀,這還不簡單,你就先這樣,再那樣,最後再這樣一下,就通通搞定啦!」
「有這麼簡單嗎?」

您的周遭是否有這種容易把事情簡化思考的人呢?每次詢問他們意見,總是得到一個很模糊的概念,但又聽他們講的信心滿滿,好像照著他們的「秘訣」做事就會成功一樣。不過,一旦真的照他們的話去做,才發現沒那麼簡單,心裡不免埋怨他們愛吹牛,可是看起來,他們自己又信奉這套法則,而且有時還會成功。

其實不是他們頭腦簡單,也不是他們藏私不願意分享,而是他們天生的思考結構造成了這樣的簡化習慣。

想像一下,如果你的電腦安裝著一顆容量1Tb的硬碟,你是不是會想:什麼檔案、音樂、電影、照片都可以往裡塞,反正空間大,以後不夠用了再來慢慢刪減?

可是如果你的硬碟空間不大,例如說,是一隻只有16Gb的智慧型手機,你是不是存檔案時就會稍有顧忌,不放太多不重要的東西在手機裡面,以免把容量塞滿?

喜歡簡化事物的人也是如此,他們的記憶體就像電腦的RAM一樣,每次重開機就清除的乾乾淨淨,他們雖然有長期記憶體(如硬碟),但也是記憶的模模糊糊的。因此,他們不喜歡讓太多沒有立即重要性的東西塞在腦袋裡,透過刻意的遺忘、篩選、以及拒絕接受資訊,確保他們不會接觸到太多細節。

因此,他們不會把一整件事情的經過記下,只會總結出教訓;他們只會記得待會立即要辦的事情,辦完後就拋諸腦後。這樣的思考機制,讓他們有辦法專心處理眼前的重大問題,而不會不斷的想到一些無關緊要的資訊。

這樣的人,你會發現他們的生活也是極其簡單的。尤其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(吃飯、家事、睡覺),他們都會讓這些問題盡量不要干擾自己,好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。

過度簡化的生活雖然有效率(反應也快),但也會產生「掛一漏萬」的困擾。透過工具(如備忘錄、鬧鐘、行事曆),或是一名細心助理,能有效的幫助他們注意到「不重要但非做不可」的事情,減少很多風險和可能的損失。

2012年5月1日 星期二

職場42面相#8 見機疾行,做了再說


「嘿,聽說某某管理大師又出新作品了耶!」
「真的假的,我去網路上看看。」

------------隔天上班時---------------

「哇!你看起來沒睡飽的樣子,發生了什麼事。」
「你昨天跟我說大師出書了,我上網一看,標題超級吸引人,就直接殺去書店買了一本,接著就把它看完了!」
「你也太誇張了吧?」

您的周遭是否也有這種「超級急驚風」,一見風吹草動就立刻採取反應的人呢?這種潛意識特質非常有趣,和之前描述的「心型人」有些類似,他們的情緒反應也非常容易被牽動。不同之處在於,他們被牽動的門檻更低,只要少量的資訊,或是一個聽起來合乎邏輯的「概念」(即使沒有太多細節),就會讓他們「心動」,而且馬上轉換成「行動」,而不僅僅是情緒上的改變而已。

他們的潛意識中認為,如果不到現場去,其實無法得到最正確的資訊,所以倒不如先去現場看看,才能正確的臨場判斷,做出回應。

很多人都會羨慕有辦法「見機疾行」的人,覺得他們不容易優柔寡斷,而且反應通常比一般人來的快。

事實上,這個特質來自於缺陷。

通常具有「見機疾行」特質的人,不願意記憶太多資訊,也難以思考太複雜的細節,這裡並非指他們頭腦普遍不夠好,「無法」處理細節(智力與潛意識行為特質是無關的)。主要是由於他們的情緒反應容易被挑起,若是長時間處理複雜而細微的資訊,會容易引起腎上腺素的分泌,讓他們產生「戰」或是「逃」(Fight or Flight)的焦躁情緒。

也因此,他們的生活型態容易演變成「快速征服」或是「爽快放棄」兩種極端,而到底要戰要逃,牽涉到他在現場的判斷(到底局勢對他有利或是不利?投入下去是否划得來?)。

也因此,他們養成了「有機會便去嘗試」的習慣,除非過去有過慘痛的失敗經驗(例如,合作對象是常常失敗或陷害過自己的人),他們會裹足不前,否則一般來說,他們樂於嘗試任何機會和可能性。

職場42面相#7 揭開「心」型人的神秘面紗


如果您是本專欄的忠實觀眾,您應該會發現,前面六篇所述的六種面相,似乎並非描述六種不同性格的人,而是重複出現在某一位的身上。

根據我們的研究觀察,通常這六種行為,通常都是成群出現。雖然這些特質並非疾病,但用我們所熟悉的「症候群」這個字眼來說明,您就比較好理解了。
心型人的行為症候群
心慈面軟的人際關係追求者
一心多用的快速轉焦者
一加一大於二的創意拼貼者
身心一元,感受敏銳
隨性所致,活在當下
人中學,師如友

這些特質對某些人來說,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特徵,而非刻意發生的意識行為。例如這群人,只要放入一個群體之中,就自然而然想要與人互動,也自然而然會被外在刺激轉移焦點更有趣的是,如果未經提點,當事人其實多半很少會發現自己有這些下意識的行為產生,甚至還可能因為文化或環境的影響,選擇刻意壓抑(例如,在華人的教室文化中,上課其實是不能與人互動的,這群人只好壓抑自己想與他人溝通的衝動。壓抑不住者,就會被視為壞孩子或問題兒童)。

不過,如果你夠細心,願意長期觀察這一群人,當他們放鬆警戒、顯露自我的瞬間,你就會發現這些特質的確是成群出現的。

這一群人的潛意識行為,我們發現主要受到體內大大小小的「神經系統」所影響,其中位於心臟附近的神經系統,是最主要的影響來源。為了方便記憶,我們稱呼有這些行為症候群的人為「心型人」。

過去有許多心臟神經系統影響大腦判斷的研究,都十分有趣。

例如,過去有研究發現,如果在吊橋上做訪談調查,結果受訪者向異性訪員要電話的比例居然變高了,原因居然是大腦將怕死的反應(心跳加速)誤會成小鹿亂撞了,結果平時可能沒興趣的異性訪員,現在在眼中看來居然是十分有魅力。

在另一個研究中,替受訪者注射腎上腺素使心跳加速,接著觀看一部喜劇片,結果心跳加速者認為該片好笑的程度居然也比未注射者要高。

當然也有反向的研究。美國一個權威的心律研究機構發現,如果透過冥想等訓練將心律恢復平穩,學生的學習成效居然比心律混亂時來的要好。

目前,潛意識特質的辨識最精準、也最快的方法,就是透過聲音頻率的辨識(原理就不在此贅述,請上網參照陳加屏博士所提出,一套被稱為TPDThinking Process Dynamics)理論的研究成果),否則光靠行為觀察,我們很難分辨這是潛意識主導的行為,還是意識主導的行為。

尤其是我們所謂的「成功人士」,他們多半能清醒的讓意識主導自己的行為,而不會放縱潛意識幹下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情,(美國知名顧問Fred Kofman曾寫過一本暢銷書清醒的企業Conscious Business),其中如何判斷一個人清醒與否,正是要看他的意識是否凌駕潛意識。),那麼也就更難靠觀察判斷了。

因此我們提供的六項特質症候群,雖然無法精確的分辨真偽,或是判斷這些所謂的「成功人士」,但如果經過長期的觀察,其中有高達四到五項特質顯露出來,大概可以有高於五成的機率判斷此人為心型人了。

問題來了,如果您認為經常與您在職場上有密切互動的人是心型人,那麼該如何正確的與他互動呢?

基本上,職場上的關鍵互動行為不外乎說服、檢討,以及衝突時的安撫。而潛意識的觀點的互動術,並非在於操控別人的潛意識(這樣是很不道德的,我們也不願意往這個方向思考),而是減少潛意識的「誤會」,避免因此扭曲了原本要溝通的內容。

對心型人來說,由於他們容易與外在事物連結,因此為了避免他們連結到負面的事物而產生不必要的戒心,在一個舒適、安全的環境中談話,可以避免很多衝突。

此外,由於他們喜歡連結的特質,盡量採用「我們」作為發語詞,會比「你」來的更容易讓他們接受。

最後,心型人的情緒容易被刺激與激發,所以把焦點集中在他們的情緒上(如:不斷的質問對方為何生氣、問對方對事情有何感想)通常於事無補。盡量把焦點放在發生「事實」(不是對方詮釋事實的感覺),瞭解「發生了什麼事」,會更有助於彼此的溝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