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#HIDEME##

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

職場42面相#10 凡事簡化 瑣事勿近


「這邊的市場一直推展不開,你有什麼想法?」
「唉呀,這還不簡單,你就先這樣,再那樣,最後再這樣一下,就通通搞定啦!」
「有這麼簡單嗎?」

您的周遭是否有這種容易把事情簡化思考的人呢?每次詢問他們意見,總是得到一個很模糊的概念,但又聽他們講的信心滿滿,好像照著他們的「秘訣」做事就會成功一樣。不過,一旦真的照他們的話去做,才發現沒那麼簡單,心裡不免埋怨他們愛吹牛,可是看起來,他們自己又信奉這套法則,而且有時還會成功。

其實不是他們頭腦簡單,也不是他們藏私不願意分享,而是他們天生的思考結構造成了這樣的簡化習慣。

想像一下,如果你的電腦安裝著一顆容量1Tb的硬碟,你是不是會想:什麼檔案、音樂、電影、照片都可以往裡塞,反正空間大,以後不夠用了再來慢慢刪減?

可是如果你的硬碟空間不大,例如說,是一隻只有16Gb的智慧型手機,你是不是存檔案時就會稍有顧忌,不放太多不重要的東西在手機裡面,以免把容量塞滿?

喜歡簡化事物的人也是如此,他們的記憶體就像電腦的RAM一樣,每次重開機就清除的乾乾淨淨,他們雖然有長期記憶體(如硬碟),但也是記憶的模模糊糊的。因此,他們不喜歡讓太多沒有立即重要性的東西塞在腦袋裡,透過刻意的遺忘、篩選、以及拒絕接受資訊,確保他們不會接觸到太多細節。

因此,他們不會把一整件事情的經過記下,只會總結出教訓;他們只會記得待會立即要辦的事情,辦完後就拋諸腦後。這樣的思考機制,讓他們有辦法專心處理眼前的重大問題,而不會不斷的想到一些無關緊要的資訊。

這樣的人,你會發現他們的生活也是極其簡單的。尤其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(吃飯、家事、睡覺),他們都會讓這些問題盡量不要干擾自己,好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。

過度簡化的生活雖然有效率(反應也快),但也會產生「掛一漏萬」的困擾。透過工具(如備忘錄、鬧鐘、行事曆),或是一名細心助理,能有效的幫助他們注意到「不重要但非做不可」的事情,減少很多風險和可能的損失。

2012年5月1日 星期二

職場42面相#8 見機疾行,做了再說


「嘿,聽說某某管理大師又出新作品了耶!」
「真的假的,我去網路上看看。」

------------隔天上班時---------------

「哇!你看起來沒睡飽的樣子,發生了什麼事。」
「你昨天跟我說大師出書了,我上網一看,標題超級吸引人,就直接殺去書店買了一本,接著就把它看完了!」
「你也太誇張了吧?」

您的周遭是否也有這種「超級急驚風」,一見風吹草動就立刻採取反應的人呢?這種潛意識特質非常有趣,和之前描述的「心型人」有些類似,他們的情緒反應也非常容易被牽動。不同之處在於,他們被牽動的門檻更低,只要少量的資訊,或是一個聽起來合乎邏輯的「概念」(即使沒有太多細節),就會讓他們「心動」,而且馬上轉換成「行動」,而不僅僅是情緒上的改變而已。

他們的潛意識中認為,如果不到現場去,其實無法得到最正確的資訊,所以倒不如先去現場看看,才能正確的臨場判斷,做出回應。

很多人都會羨慕有辦法「見機疾行」的人,覺得他們不容易優柔寡斷,而且反應通常比一般人來的快。

事實上,這個特質來自於缺陷。

通常具有「見機疾行」特質的人,不願意記憶太多資訊,也難以思考太複雜的細節,這裡並非指他們頭腦普遍不夠好,「無法」處理細節(智力與潛意識行為特質是無關的)。主要是由於他們的情緒反應容易被挑起,若是長時間處理複雜而細微的資訊,會容易引起腎上腺素的分泌,讓他們產生「戰」或是「逃」(Fight or Flight)的焦躁情緒。

也因此,他們的生活型態容易演變成「快速征服」或是「爽快放棄」兩種極端,而到底要戰要逃,牽涉到他在現場的判斷(到底局勢對他有利或是不利?投入下去是否划得來?)。

也因此,他們養成了「有機會便去嘗試」的習慣,除非過去有過慘痛的失敗經驗(例如,合作對象是常常失敗或陷害過自己的人),他們會裹足不前,否則一般來說,他們樂於嘗試任何機會和可能性。

職場42面相#7 揭開「心」型人的神秘面紗


如果您是本專欄的忠實觀眾,您應該會發現,前面六篇所述的六種面相,似乎並非描述六種不同性格的人,而是重複出現在某一位的身上。

根據我們的研究觀察,通常這六種行為,通常都是成群出現。雖然這些特質並非疾病,但用我們所熟悉的「症候群」這個字眼來說明,您就比較好理解了。
心型人的行為症候群
心慈面軟的人際關係追求者
一心多用的快速轉焦者
一加一大於二的創意拼貼者
身心一元,感受敏銳
隨性所致,活在當下
人中學,師如友

這些特質對某些人來說,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特徵,而非刻意發生的意識行為。例如這群人,只要放入一個群體之中,就自然而然想要與人互動,也自然而然會被外在刺激轉移焦點更有趣的是,如果未經提點,當事人其實多半很少會發現自己有這些下意識的行為產生,甚至還可能因為文化或環境的影響,選擇刻意壓抑(例如,在華人的教室文化中,上課其實是不能與人互動的,這群人只好壓抑自己想與他人溝通的衝動。壓抑不住者,就會被視為壞孩子或問題兒童)。

不過,如果你夠細心,願意長期觀察這一群人,當他們放鬆警戒、顯露自我的瞬間,你就會發現這些特質的確是成群出現的。

這一群人的潛意識行為,我們發現主要受到體內大大小小的「神經系統」所影響,其中位於心臟附近的神經系統,是最主要的影響來源。為了方便記憶,我們稱呼有這些行為症候群的人為「心型人」。

過去有許多心臟神經系統影響大腦判斷的研究,都十分有趣。

例如,過去有研究發現,如果在吊橋上做訪談調查,結果受訪者向異性訪員要電話的比例居然變高了,原因居然是大腦將怕死的反應(心跳加速)誤會成小鹿亂撞了,結果平時可能沒興趣的異性訪員,現在在眼中看來居然是十分有魅力。

在另一個研究中,替受訪者注射腎上腺素使心跳加速,接著觀看一部喜劇片,結果心跳加速者認為該片好笑的程度居然也比未注射者要高。

當然也有反向的研究。美國一個權威的心律研究機構發現,如果透過冥想等訓練將心律恢復平穩,學生的學習成效居然比心律混亂時來的要好。

目前,潛意識特質的辨識最精準、也最快的方法,就是透過聲音頻率的辨識(原理就不在此贅述,請上網參照陳加屏博士所提出,一套被稱為TPDThinking Process Dynamics)理論的研究成果),否則光靠行為觀察,我們很難分辨這是潛意識主導的行為,還是意識主導的行為。

尤其是我們所謂的「成功人士」,他們多半能清醒的讓意識主導自己的行為,而不會放縱潛意識幹下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情,(美國知名顧問Fred Kofman曾寫過一本暢銷書清醒的企業Conscious Business),其中如何判斷一個人清醒與否,正是要看他的意識是否凌駕潛意識。),那麼也就更難靠觀察判斷了。

因此我們提供的六項特質症候群,雖然無法精確的分辨真偽,或是判斷這些所謂的「成功人士」,但如果經過長期的觀察,其中有高達四到五項特質顯露出來,大概可以有高於五成的機率判斷此人為心型人了。

問題來了,如果您認為經常與您在職場上有密切互動的人是心型人,那麼該如何正確的與他互動呢?

基本上,職場上的關鍵互動行為不外乎說服、檢討,以及衝突時的安撫。而潛意識的觀點的互動術,並非在於操控別人的潛意識(這樣是很不道德的,我們也不願意往這個方向思考),而是減少潛意識的「誤會」,避免因此扭曲了原本要溝通的內容。

對心型人來說,由於他們容易與外在事物連結,因此為了避免他們連結到負面的事物而產生不必要的戒心,在一個舒適、安全的環境中談話,可以避免很多衝突。

此外,由於他們喜歡連結的特質,盡量採用「我們」作為發語詞,會比「你」來的更容易讓他們接受。

最後,心型人的情緒容易被刺激與激發,所以把焦點集中在他們的情緒上(如:不斷的質問對方為何生氣、問對方對事情有何感想)通常於事無補。盡量把焦點放在發生「事實」(不是對方詮釋事實的感覺),瞭解「發生了什麼事」,會更有助於彼此的溝通。

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

職場42面相#6:人中學,師如友


「老師!老師!」
「有什麼事情嗎?」
「您剛才講的好有道理喔,我還有好多問題想問。」
「謝謝,不過我要去趕車了。」
「那那我可以在臉書上加你當好友嗎?」

覺得自己有些課程學習起來趣味盎然,有些缺絲毫提不起勁嗎?當然每個人的學習風格都有所不同,不過我們這次要介紹的這型人,學習成敗與否其實與「老師」和「同學」息息相關。

很多人覺得學習是要「獨立自主」的,但偏偏世界上有一群人(而且還不少)他們需要的是「集體學習」:有人可以討論、可以請教,學習的就特別快。

我曾經替一家企業的新人進行「邏輯寫作」的訓練,然後刻意將教材用各種不同方式呈現,包含詳細的書面描述、口頭演講、簡潔的投影片與圖表等等。

你會發現,每個人「理解」的時間點都不同。有些人是上課前看了講義,就能夠順利的完成作業;有些人是聽了上課的投影片,就可以正確回答問題。其中就有一群人,則是要等到「討論」的時間,才搞懂整堂課在上什麼。

並非他們資質較差,而是他們的學習風格就是這麼與眾不同。除了有好同學相伴,能增加學習的動力外,他們如果對教師有好感,學習也會特別起勁。

這一型人,如果能和教師成為好朋友,有課堂之外的互動,他們對課程也會特別投入。這在年輕學子身上有時特別明顯,例如成績突然退步,或是突然不想學習某項東西,有時仔細調查,都會發現與「老師」或多或少有些關係,例如,喜歡的老師突然不教了、或是被喜歡的老師責備等等。

除了與人共學之外,「教人」也是讓他們融會貫通的一個重要過程。有些人認為教學只是一個工作,很難產生熱情,但對這群人來說,教學可說是一舉數得。

首先,教學會替學習帶來更深刻的印象,如果只是單純記憶或背誦,這些吸收進來的資訊通常不會深深刻畫在他們腦中,他們也很難對學習產生熱情,甚至會產生厭煩或排斥的反應。

但如果有「教人」的必要,他們就會多花一些時間思考「怎麼讓聽的人理解」,「聽的人會有什麼樣的反應」,也會從受教者對他們的「感謝」獲得更多的活力與動力,進入「快樂學習」的正向循環。

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

職場42面相#5:隨性所致,活在當下


「今天的專題演講好精彩喔!那個講師講的故事實在太有趣了!」
「是啊,不過你怎麼有空來聽呢?」
「我聽說是這麼有名的人要來公司演講,當然不可以錯過啊!」
「我的意思是說,你負責的專案不是明天到期嗎?我看你的同事都在加班耶?」
「啊!對喔!我差點忘記了!」

你是不是周遭有一些迷迷糊糊的同事,經常老神在在又慌慌張張?(或者老實說,,你自己也是如此?)

有些動物只看的見會動的獵物,這一型人也是如此。根本的原因在於,他們很擅長捕捉有趣的想法與情緒的變化。因此,只要一個有趣的議題、字眼,都可能勾起他們的情緒、回憶或想法,甚至,一不小心就進入了那段回憶或是幻想的模式中去了。

這一型的人,通常很認真的「活在當下」,不太容易思考未來,也很少回憶過去(除非勾起了一些讓人情緒激動的經驗)。這樣的性格有其好處,例如思考靈活有彈性;也很容易與人親近、相談甚歡,但也有可能在職場上產生許多困擾,例如:很容易跟人雞同鴨講(別人跟不上他的想法轉換),或者是很容易遲到、無法準時完成任務(過程中分心,或是被其它誘因引開、樂不思蜀)等等問題。

那麼,有這樣特質的人,該怎麼做才能保有自己的長處與自信,但又不至於給人帶來困擾呢?以下有一些方法,或許有助於這一型人生活的更愉快:

1.     邊討論邊畫圖:開會時墊一張白報紙在桌上,用塗鴉或文字記下有趣的討論內容吧!這樣即使想法跑掉了,看到這些圖或文字也會拉回主題。

2.     分段訂出期限點:與其到任務截止日的最後一天前再來煩惱,不如把任務切割,分段訂出檢查的目標點吧!由於這一型人不喜歡枯燥無味的生活方式(每天固定完成一點任務),更不喜歡預先規劃事情進度(排進度表,一想到頭就暈)。所以只要先訂出檢查的日子(例如,一個月後要交,那麼至少每七天檢查一次),然後強迫自己那天坐下來,面對任務,這樣多少會有進度的。

3.     請人家陪你一起做事情:這是這一型人終極的手段,但通常很有效。一些原本不願意獨自面對的工作(如唸書、寫報告),只要找到有人陪你一起做,似乎也可以忍耐下去了。一方面是覺得不好意思讓別人白白陪你,二方面是不會覺得孤單,但記得事成之後要好好答謝人家喔!

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

職場42面相#4:身心一元,感受敏銳


「你這樣子做,客戶會不高興吧?」「你又不是客戶,你怎麼知道他高不高興?」
「這」(我就是知道啊,還需要理由嗎?)

您是否常常聽見上述的對話,或者您根本就是那位啞口無言的人?我們這就來揭開這種敏銳直覺的奧秘。

人的腦中有所謂的鏡像神經元(Mirror Neuron),用來判斷與解讀對方的表情與行為。我們所謂的「看臉色」,就是指這樣的行為與能耐。只不過,懂得「看臉色」的人,並不是真的讀到了他人的內心思緒,而是因為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,加上牽動了自身的經驗和情緒,才會有如此迅速的反應。而這一型人還具備一個更厲害的特質:情緒會勾動身體的感官,導致產生疼痛或不舒服的反應。

例如,歐美有句俗語,叫做「肚子裡有蝴蝶飛舞」,就是形容這種人的特質。當一個臭著臉的人出現時,即使他什麼都還沒做,「身心一元」的人馬上生理就會產生反應,因為過去的經驗提醒他,這些人大概接下來要發脾氣了。

感受敏銳是好事嗎?在某些場合之中,這項能耐的確很重要。例如,在服務業之中,這樣的人多半比較贏得客戶的信任與滿意,因為他們經常抱著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」的想法來對待客戶。

但任何能力,總有它的副作用,例如他們會因為太過考慮他人的感受而感到極大的壓力,或是因為傾聽別人的痛苦之後,自己也很難從情緒中跳脫出來。這樣的情況不少見,一些所謂入戲太深的演員往往就是具備這樣的性格。

如果您是這樣的人,或是您身邊有這樣的人,要如何讓自己常保愉快,精力充沛呢?以下有一些方法可以協助他們:

1.     多和陽光的人相處:古人云,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一點都沒錯。與性格開朗的人交朋友,這一型的人很自然的也會在潛意識中模仿親近好友的性格。如果你的生活中總是沈悶的朋友,那麼最好考慮一下拓展你的交友圈嘍!
2.     隨身準備心愛的人的照片:歐美影集不是常常有人帶著一個項鍊,裡面裝著愛人或家人的相片嗎?只要沮喪的時候,打開看一眼就會充滿活力了!好險我們現在大家都有手機,替你喜歡的人拍張照片,一旦心情不好,就趕快拿出來吧!

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

職場42面相#3: 一加一大於二的創意拼貼者


「啊哈,把A加上B,不就變成了C嗎?」
「哇,你還真有巧思耶!」

您的生活中,也許剛好有這麼樣一個人,會讓您常常稱讚他有巧思、有創意。而且他們的巧思往往不是閉門造車,苦心鑽研的結果,而是靈光一閃,忽然就想出了一些有趣的點子。

其實所謂的創意,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形成方法:第一種是很仔細的分析創意的目的,然後尋找現有還未被滿足的缺口和突破法。這種從概念下手、再去思考創意的手法,是較有邏輯而且實事求是的方法,比較類似理工科系會上的創意課程,例如所謂的萃智法(Triz),就是典型的「嚴肅創意方法」。

另一種創意思考方法,就比較接近我們平常所說的「天馬行空」,這種創意的成形方式是透過連結,也就是硬把AB加在一起,看看有什麼可能性,有時還真的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。像台灣夜市裡面隨可見,很多創意的飲料、料理、生活小用品等等,都不是一開始先設定好目的才去構思得來的。這種創意思考法,比較像是腦力激盪、聯想法、風馬牛要相及(例如說,硬是把跑車和馬桶聯想在一起)這一類的思考方式。

擁有這種思路的人,天生就擅長後者這種思考方法,但是,要他們發揮這些特性,還必須有適合他們思考的環境,如果你覺得你天生是個愛胡思亂想、喜歡有趣、幽默的發想環境,那麼你在開始想事情時,應該設法促成以下的條件:

1.         人越多越好:一個人想事情也不是不行,但是人越多的話,能夠提供用來連結的刺激也就越多。找一些活潑、背景多元的人來參與,肯定會有好結果!
2.         布置你的思考環境:基本上,越舒服、越輕鬆、越溫暖的環境對他們來說,越能激發出各種火花,如果你的討論環境是冰冷、蒼白、沒有感情的地方,你的連結機能往往很難以被激發。事實上,放點輕鬆的音樂當背景也不錯!
3.         嚴禁潑冷水:在連結時,最害怕就是用邏輯或是經驗去檢驗這些連結的過程,如果你邀請了一個太過嚴肅的人進入你們的思考會議,恐怕結果也會不如預期。如果這樣的人有其參與的必要性,那麼不妨請他最後再發言,或是與他約法三章,創意發想的過程中盡量先提供新點子,最後再來批判。